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开庭审理活动。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在该网站上直播的案件已经达到20多万件,全国各网站案件直播的累计访问量达20亿人次。①
五是执行案件数据。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执行信息公开平台,规范执行信息的收集、交换和使用行为,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上下级法院之间、异地法院之间、同一法院的立案、审判与执行部门之间的执行信息共享。同时,人民法院整合各类执行信息,方便当事人凭密码从执行信息公开平台获取,如执行立案信息、执行人员信息、执行程序变更信息、执行措施信息、执行财产处置信息等。特别是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加以公开,发挥了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功能,也为各类征信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信息,实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各类征信平台的有效对接。
六是诉讼服务信息。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诉讼服务网,各地法院也分别依托各自的官网建立相应的诉讼服务网站,并完善法院公开信息、案件流程信息、诉讼电子档案等数据库,将其作为诉讼服务网的支撑。诉讼服务网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查询、诉讼指引、预约立案、网上立案、受理申请、材料接收、联系法官、网上阅卷、网上信访、预约接访等。同时,法院实现了诉讼服务网与审判流程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庭审公开网(司法公开四大平台)的相互链接、资源共享,并建立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实现了与诉讼服务网、通讯服务系统数据的及时交换。
为什么要搞司法大数据
加强司法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可以实现透明便民的公众服务、公正高效的审判执行、全面科学的司法管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公开透明的民主意义。司法公开要求将更多的信息让公众知晓。司法大数据的发展正好契合了这一方向。司法活动形成的数据越来越多,公众感兴趣的司法数据也越来越多。尽管司法大数据中的绝大多数信息并非公众兴趣所在,但随着司法民主意识的提高,有一些原来并不是司法公开必要内容的数据,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对司法信任的要素(如法官个人资料、法院内部运行流程)。可以说,司法大数据为司法公开范围的扩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便民惠民的服务意义。当事人来法院打官司,不论输赢,都希望得到周到的服务、清晰的指导、文明的礼遇。那么,他们对司法机关的基本数据和其他司法大数据的了解,是增强其信任、提高诉讼能力、便利诉讼活动的重要前提。以诉讼档案电子化为例,法院将现有案卷信息数据转化为容易使用、便于分析的形式,当事人可以十分便捷地传输、使用、分析案件的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