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和司法科技创新”研讨会暨优秀征文颁奖在深圳麒麟山庄顺利召开。深圳市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蓝海中心”)作为组织单位之一,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法院的法官、信息管理人员、数十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高校研究学者等近两百位参会嘉宾,共同研讨交流了智慧法院建设的相关热点问题。
本次活动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办,并得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等单位的支持,并由人民法院出版社、《人民法院报》、《中国应用法学》、《中国法律评论》等提供媒体支持。
深圳市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执行理事长肖璟翊担任会议总主持人。她指出,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第三方法律平台,蓝海中心非常荣幸地承担了“智慧法院建设”主题征文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和本次研讨会的策划承办工作,感谢各方踊跃参加和大力支持。
中国应用法学所所长蒋惠岭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分别作了致辞发言,就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和司法科技创新作出部署。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蒋惠岭发表致辞
蒋惠岭所长提出,智慧法院建设的理念要遵循“四要”:一要以公平正义和公信权威为追求;二要以服务当事人参与诉讼、以服务法官审判案件为导向;三要以提高司法质效作为智慧法院建设的基本目标,让法官办案更加方便、更高效,也让当事人诉讼更便利,使司法更加接近人民;四要以司法工作智能化为路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司法的活动。蒋惠岭指出,人民法院要以开放的思维,与相关方面构建网络、对象、交换的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解决审判当中的难题,破解“执行难”顽疾,实现“互联网+司法”的变革,开拓和创新、推动智慧法院的建设。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发表致辞
许建峰主任介绍了中国法院通过智慧法院的建设,建成了全世界网络覆盖最全、业务知识最广、公开的力度最强、智能化的应用最多的信息系统体系。围绕智慧法院建设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目标,全国法院基本形成网络化的格局,阳光化的流程、全流程依法公开基本上实现,已经明确智能化的应用的方向,并且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情景。许建峰主任强调,未来要加快各个业务系统的应用,加强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并围绕各个环节推进智能化建设。
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主办方对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等39个参加“智慧法院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该征文活动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联合主办,蓝海中心具体承办。自2017年10月13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四个直辖市、二十五个市县的法院、企业、高校的积极响应。经过匿名初评、网络投票、专家定评等阶段,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
欲知获奖名单,请戳:新鲜出炉!“智慧法院”征文评选结果公布
颁奖仪式掠影
华山论剑 共议新时代法院二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何帆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郁林共同主持之下,与会人员就“智慧法院+审判场景”、“互联网+司法为民”、“人工智能+实现路径”三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和深入讨论。
主题研讨一智慧法院+审判场景
如何通过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升审判能力和水平,这是各级法院面临的重大命题。在此环节,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楠、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胡志光作了经验分享,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也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郁林担任主题研讨一的主持人兼点评人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楠发表了题为“立足高远、普惠各方——四川智慧法院建设的几个应用场景”的演讲。他始终认为智慧法院建设是一种生产力,要明确其中的工具性应用的定位,强调用户体验。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勇发表了题为“以智慧法院建设引领广州法院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演讲,介绍了目前该院已经建成以三大网系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面覆盖,基于法院内网、外部专网和互联网构建全市法院跨界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胡志光发表了题为“选择决定格局——智慧法院建设的六个‘必答题’”的演讲对本地化、规划、持续开发等问题作了解读。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行业总监万玉晴发表了题为“对新时代智慧法院的探索——从数据构建到服务创新”的演讲,其介绍到稳定准确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认知是构建数据生态很重要的基础。数据有它的生命周期、鲜活性,要通过数据的使用反向去驱动数据的生产、采集,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链,才可以让数据迸发出更有效的潜力。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咨询总监李斌发表了题为“大数据&AI时代:智能化知识产权知识平台的构建”的演讲,提到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先案例的发现、识别、筛选、发布、援引、评价等,使案例指导制度从技术层面得到全面的落实和应用。
主题研讨二互联网+司法为民
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的实现司法为民,也是法院思考的重要立足点。在这一环节,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院长陈新哲、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力、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处副处长杨崇华分别围绕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集团代表则各自就如何助力智慧法院建设进行发言。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何帆担任主题研讨二、主题研讨三的主持人兼点评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云深圳业务部总经理黄彬发表了题为“公有云在智慧法院建设中的应用”的演讲,其强调公有云代表先进生产力,将为智慧法院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院长陈新哲发表了题为“‘巨鲸’智平台——打造金融类案的全流程在线办理平台”的演讲,在平台开发建设方面他分享到建立科学的开发建设机制、组建专业的金融审判机构、对起诉材料、裁判文书进行要素化分解、引导金融消费合同升级、强化信息保障能力。
腾讯集团副总裁兼法务部总经理江波发表了题为“平台助力智慧法院建设”的演讲,他总结法院诉讼app其实是一种低频次使用的需求,而通过小程序可以实现低量级、低成本连接司法机关与诉讼中的人。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力发表了题为“智慧法院建设评价体系之实证分析与完善建议”的演讲,其针对《2017版评价体系》提出筛选有效评价指标,确保指标数据精准科学等建议。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处副处长杨崇华发表了题为“收转发E中心:智慧法院探索的基石——以司法为民为视角”的演讲,详细介绍了该院通过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集约化管理模式,实现“收转发”流程智能化管理。“收转发E中心”以将材料类审判事务性工作从审判团队手中剥离为出发点。
主题研讨三人工智能+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既是司法审判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司法审判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究竟它在司法领域的实现路径应如何设计?在这一环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祥青、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资源管理科科长吴娟与现场听众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北京市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则在技术领域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构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祥青发表了题为“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研发情况”的演讲,从证据标准、证据规则与证据模型三方面着手介绍公检法一体适用的刑事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北京市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CEO邹劭坤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实现路径”的演讲,他谈到在类案同判的“类案”定义中,技术层面上从在大数据中的案例属性相似到文本信息相似再到法律要素的相似,在逐步的发展。他们希望通过“类案”的定义提炼成文法国家的审判规律,通过审判规律的灵活运用,加速法官的裁判效果,加速提升调解的效果,最后降低司法成本。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资源管理科科长吴娟发表了题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知识服务型’智慧法院实现路径”的演讲,具体提出了包括构建适用于法院的规范化办案专家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从数据中提炼融合六大类知识信息等的实现路径。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费日东发表了题为“打造中国法院超脑,助力智慧法院建设”的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光有算法突破是不够的,核心技术只一个方面,还需要行业数据和行业专家的结合才能改变世界:相当于聪明的孩子是核心,技术数据相当于教科书,专家相当于老师。
与会嘉宾对于本次征文活动及研讨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经验交流对于促进互鉴学习,增进彼此了解,服务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司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论坛主办方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未来将通过组织更多相关主题的活动,在进一步深化智慧法院的建设方法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司法改革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精彩回顾三
现场座无虚席
听众认真聆听
观众热烈互动
与会嘉宾合影